2015~2016学年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(一)历史 2016年3月
一、选择题:本大题共20题,每题3分,共计60分。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,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。
1.汉代京师长安的商业区有九市,“九市开场,货别隧分”。洛阳的商业市场有三市,“金市在大城西,羊市在大城南,马市在大城东”。在当代不仅京师,一些名都和郡县也都设有市。下列关于汉代商业发展的说法,正确的是
①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 ②城市商业活动比较繁荣
③政府开始鼓励商业发展 ④商品分区排列和出售
A.②④ B.①② C.③④ D.①③
2.据《大唐语林》记载,某人请求玄宗开恩帮女婿王某科举及第,玄宗答应。负责科举的礼部侍郎将皇帝钦点王某情况报告宰相。宰相说:“科举是为国家取才大典,怎么能凭皇帝一句话,就把功名与人?”玄宗只好取消成命。这则记载表明
A.礼部与宰相共管科举 B.相权对皇权有制约性
C.科举制度具有公平性 D.科考不受皇权的干预
3.河南安阳汤阴县建有“宋岳忠武王庙”,以纪念被秦桧陷害致死的抗金英雄岳飞。据旧《岳飞庙志》记载,1750年乾隆皇帝曾来此拜谒,御书诗一首,镌刻在石碑上,称“乾隆碑”,立在岳飞庙南北中轴线的“御碑亭”里。御碑的树立把秦桧等人跪岳飞变成了跪御碑。1915年“乾隆碑”被移出岳飞庙山门东侧,秦桧等五具败类像又置于岳飞的威视之下了。这一景致变化反映出
A.岳飞深得后世人民爱戴 B.意识形态具有稳定性征
C.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性 D.政治变迁影响思想文化
4.某思想家强调伦理认知的关键深植在道德本性之中,之所以有时会违背道德本性,是因为“物欲牵蔽”,该思想家是
A.孔子 B.董仲舒 C.王阳明 D.李贽
5.中国近代的两首竹枝词写道:“都城一洗帝王尊,出入居然任脚跟。为问大家前二载,几人走过正阳门”。“政局纷纷类弈棋,本来约法尚临时。四番总理曾更替,内阁从新组短期。”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现象是
A.八国联军侵华与政局动荡 B.帝制倾覆与人民当家作主
C.帝制复辟与政府更替频繁 D.帝制倾覆与共和政体飘摇
6.冯天瑜《中华文化史》中载:“电灯、自来水初出现时,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,担心用电会‘遭雷殛’。……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,称其‘赛月亮’,‘颇便行人’;开始市民‘谓(自来)水有毒质,饮之有毒,相戒不用’,后来则‘通装水管,饮濯称便’”。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
A.思想观念的改变是近代化原动力 B.国人对西方文明接受的思想过程
C.当时国人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 D.电灯、自来水自身存在明显不足
7.“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公众意识的影响日益扩大,中国不但面临着行政管理崩溃的现实,而且开始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的进程。”这说明维新思想
A.对封建专制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否定 B.促使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
C.客观上有利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 D.导致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
8.20世纪的某一时段出现了这样的现象:日本大量赶制这种国旗(在一条条长卷的白布印上旭日徽,挂起晒干后即可裁成一幅幅小型的日本国旗),准备插遍中国各地;中国东北人口构成中,日本人比例突增,居于中国东北境内的日本侨民已达170万。这些现象揭示了

A.日本蓄意侵略中国 B.日本援助中国开发
C.中国政府积极对外开放 D.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浪潮
9.下表是1955~1960年与中国建交国家统计表,对表格反映的史实解读完全正确的是一组是
时间 |
国家 |
时间 |
国家 |
1955年 |
阿富汗、尼泊尔 |
1958年 |
柬埔寨、伊拉克、摩洛哥、阿尔及利亚 |
1956年 |
埃及、叙利亚、也门 |
1959年 |
苏丹、几内亚 |
1957年 |
斯里兰卡 |
1960年 |
加纳、古巴、马里、索马里 |
①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成果 ②新中国外交出现重大突破
③中国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④不结盟运动推动亚非国家新联合
A.①② B.①③ C.②③ D.③④
10.“可以划出一个有明确地域界线的区域,实行类似特区的政策……引进先进技术和科技项目,开发新产品,兴办新企业。同时,促进老企业的技术改造,优化经济结构,带动各自腹地经济的发展……”。材料中的“区域”是
A.特别行政区 B.民族自治区 C.沿海经济开放区 D.浦东新区
11.下面是两幅新中国宣传农村的海报,从中可以看出

A.都基于土地所有制形式上的根本变革 B.农民生活水平都获得了极大的提高
C.都是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有益探索 D.都对未来农村建设规划了美好蓝图
12.有人认为:罗马人智力不如希腊人,体力不如高卢人,经商的本事不如迦太基人,却能一一打败这些部族,而且在战后还能与这些部族有秩序地和睦共处。为什么?你会发现,罗马帝国的强大,归根结底是因为它的宽容开放,它的兼收并蓄。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罗马
A.万民法广泛的适用性与实用性 B.较为发达的工商业经济
C.帝国凭借军事实力不断进行扩张 D.《十二铜表法》成文化
13.斯塔夫里阿诺斯在《全球通史》中指出:“(1763年以前)在西非,土著酋长们基本上把欧洲商人限制在沿海贸易站。在中东、印度和中国古老的文明中心,各土著民族如人们可能预料的那样,对欧洲入侵者的文化根本没有印象。穆斯林土耳其人虽与基督教欧洲人关系最密切,但极其看不起他们。”由此可以看出
A.早期欧洲殖民扩张对亚非土著文化没有影响 B.早期欧洲殖民扩张对亚非土著文化影响较小
C.18世纪以前世界其他地区无视欧洲文化存在 D.18世纪以前欧洲文化已经融入亚非各国文化
14.1840年英国诞生世界上最早的“黑便士”邮票,以维多利亚女王登基时的侧面肖像为画面。1878年(光绪四年)中国首枚邮票大清“龙票”诞生。观察这两幅邮票的画面信息,可以得出的结论是

A.英国政体对晚清产生重要影响 B.中国的专制制度已经开始衰落
C.两国都存在着王权思想的影响 D.两国的政治民主化水平相近
15.1807年《普鲁士王国所有城市规程》规定:国家只保留对各城市的最高监督权和司法权,其余权力归城市所有。但因反对势力强大,规定成一纸空文。在法国“二月革命”影响下,德国爆发革命并通过1849年宪法,内容涉及联邦制、议会制等。但普鲁士国王不合作,宪法流产。1871年德国宪法通过,实行君主立宪制,但保留专制色彩。德国60余年的探索充分体现
A.法德两国合作源远流长 B.工业革命保障政治发展
C.启蒙运动促进政治变革 D.政治民主化具有艰难性
16.苏联问题专家郑异凡指出:“俄文本身并无‘余粮’的意思,而是指征收(摊派)粮食。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,国家先确定所需要粮食数量,然后分配给各省、县和村。”据此作者认为
A.“余粮”指农民口粮之外的多余粮食 B.政府“征收”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
C.政府“征收”措施在苏俄一直延续 D.政府“征收”考虑了农民的基本生活
17.1933年3月,上任不到二十天的罗斯福就向国会正式提交了一份计划——准备组建民间资源保护队, 并在3月的最后一天获批成立。“7月1日,距罗斯福做出这个古怪的决定还不到4个月,他设定的25万招聘人数的目标就已达成。”这一古怪计划所起到的最直接的结果是
A.扩大就业机会 B.缓和社会矛盾 C.恢复发展生产 D.保护资源环境
18.20世纪六十年代,美苏两国提出要“和平竞赛”,商定在对方的首都办展览。苏联人办了炫耀其宇航技术的展览,美国人看了很害怕。而美国人到苏联办了个美国家庭的厨房展览,非常现代化。苏联人一看,大为震惊:原来生活可以这样!觉得美国人很幸福,内心向往美国。这一情形反映出
A.美苏实际上放弃争夺世界霸权 B.美苏两国在科技上的差距巨大
C.美国取得对苏联的绝对优势 D.美苏冷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
19.这一理论既能解释低速运动状态下的物质,也能解释在光速或接近光速运动状态下的物质。这一理论
A.揭示了空间和时间本质上的统一性 B.说明了静止的绝对的时空观念
C.肯定了牛顿为代表的古典物理学 D.证明了时间空间和运动无关的观点
20.在纽约苏富比举办的秋拍中,梵高油画《静物,插满雏菊和罂粟花的花瓶》落槌,加上佣金拍价合计为人民币3.77亿元。这幅画堪称其短暂绚丽的艺术生活中巅峰之作。对这幅画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
A.用热情奔放的笔调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
B.用未受污染的眼睛观察世界并忠实地描述它们
C.用强烈的色彩和火一样热情表达对生活的热爱
D.利用下意识和几何形体的排列表达猛烈的情绪

二、非选择题:本大题共4小题,满分60分。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。其中第21题、第22题、第23题为必做题,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。第24题为选做题,包括A、B、C、D四小题,请选定其中两小题,将答题卡小题前的对应方框涂黑,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。若多做,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。
21.(14分)纵观中国历史,中央和地方关系始终是关乎国家统一、社会稳定的重大命题。古代围绕着“封建”与“郡县”之优劣利弊,自秦以来就多有讨论。阅读下列材料,回答问题:
材料一

材料二 廷尉斯曰:周文、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,然后属相远,相攻击如仇雠,诸侯更相诛伐,天子弗能禁止。今海内赖陛下神灵,一统皆为郡县,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,甚足易制。天下无异意,则安宁之术也,置诸侯不便。
——苏轼《东坡志林》
材料三 汉兴之初,海内新定,同姓寡少,惩戒亡秦孤立之败,于是剖裂疆土,立二等之爵。功臣侯者,百有余邑;尊王子弟,大启九国——藩国大者,夸州兼郡,连城数十。
——《汉书》
材料四 顾炎武:“知封建之以变为郡县,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。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?曰:不能。……封建之失,其专在下;郡县之失,其专在上。”刘绍玢:“封建郡县,均有善不善焉。”“仍郡县之制,师封建之意,亦曰久于其任而已。……苟得其人,则必任以数十年之久。”
——据《清人对柳宗元〈封建论〉的批评》整理
请回答:
(1)根据材料一,就“封”和“郡”的字型结构来看,分封制与郡县制有何主要区别?(2分)
(2)根据材料二、三,概括指出秦、汉选择地方管理制度的共同因素?(4分)
(3)根据材料四,概括清代学者对“封建”与“郡县制”的认识及由此折射出的时代诉求。(4分)
(4)有人认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实际上就是儒、法之争,试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并以秦汉时期的郡县制为例加以说明。(4分)